夏月電價調整引發產業關注,政府傾聽聲浪再起
中央社最新報導,面對氣候變遷與用電需求攀升,台灣自5月16日起啟動夏月電價調整,引發產業界強烈回應。行政院長卓榮泰率隊與經濟部長郭智輝親赴高雄聽取企業意見,產業代表呼籲政府延後或取消電價調漲,顯示能源政策正站上市場焦點。本文解析電價調整背後的邏輯、產業憂慮與政府應對策略。
高壓用戶先啟動夏月電價,低壓用戶維持傳統時段
根據台電公告,高壓以上約2.6萬戶用電大戶自5月16日起啟動夏月電價,延長至10月15日,與以往6月1日至9月30日的低壓用戶(住宅、小商店等)時段不同。此調整反映電力系統需更長時間應對極端天氣,但高壓用戶多為工廠與大型企業,電價上漲恐影響生產成本。
產業界疾呼「延後電價」,政府需平衡用電與經濟
在高雄產業傾聽座談會中,企業代表直指電價調漲將加重中小企業負擔,尤其在國際市場競爭加劇的情況下,若電價持續上漲,可能造成出口產品成本攀升。經濟部長郭智輝強調電價議題由電價費率審議會決議,但坦言需在野黨支持2000億補助方案,凸顯政府在能源政策與經濟穩定間的走鋼絲。
電價方案多元選擇,產業需主動適應新規則
台電指出,工業用戶可選擇二段式、三段式時間電價或批次生產方案,透過分時用電降低單位成本。此舉顯示電力市場正朝向「需求反應」模式發展,企業需重新評估設備配置與生產排程。然而,電價調整的最終效果仍取決於產業能否快速適應新規則,以及政府能否落實補貼政策。
後續觀察,電價政策的最終落實將牽動台灣產業競爭力,尤其在國際化程度提高的今天,任何能源成本變動都可能影響出口表現。電價費率審議會的決議與2000億補貼方案的可行性,將成為未來半年的關鍵議題。企業是否能透過技術升級或用電管理節省成本,將是能否在電價壓力下站穩腳步的決定性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