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積電1650億美元投資,能否實現本土化成功?


台積電美國廠投資1650億 1.2萬岗位待挖

台積電美國廠投資1650億 1.2萬岗位待挖

美國半導體產業正迎來重大轉折點!台積電近期宣布在亞利桑那州加碼投資1,000億美元,配合先前650億美元計畫,總計1,650億美元投資將為當地創造1.2萬個就業機會。這筆資金不僅反映美國晶片法案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吸引力,更暴露出台積電在地化挑戰與地緣政治風險,值得深入觀察。

兩波投資創造1.2萬岗位 設廠進度關鍵

卡斯塔納雷斯在專訪中揭露,台積電首座亞利桑那廠已於去年啟動量產,現有3,000名員工,第三座晶圓廠將於2030年前投產,預計再增聘3,000人。配合今年3月追加的1,000億美元投資,包含3座晶圓廠、2座封裝廠與研發中心,預計2030年前後實現先進2奈米製程的美國本土生產。

值得注意的是,1.2萬個工作機會包含直接雇用與間接產業鏈用工,顯示此計畫對美國半導體生態系的深層影響。

地緣政治風險下的美國本土化戰略

台積電將所有先進製程設施集中在台灣,面臨地緣政治風險,因此透過美國晶片法案補助,在亞利桑那州建立生產基地。此舉不僅有助美國實現半導體自主製造,也反映全球供應鏈重組趨勢。

然而,美國本土化進程面臨雙重挑戰:一方面需解決勞工問題,另一方面必須平衡台灣與美國的產業關係,這將影響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。

勞工爭議與文化衝突暗潮湧動

亞利桑那廠自啟動以來,就面臨勞工問題質疑。從文化衝突到工安議題,美國工會多次批評工地安全措施不足。卡斯塔納雷斯強調已加強管理,但這是否能應對未來擴張需求,仍待觀察。

此爭議凸顯跨國企業在地化經營的複雜性,也反映美國產業政策與勞工權益的微妙平衡。對台積電而言,如何建立穩定的在地團隊,將是成功關鍵。

結語:台積電美國廠投資計畫不僅是企業戰略,更牽動全球半導體產業版圖。1.2萬個工作機會背後,隱藏著技術轉移、地緣政治與勞工政策的多重考驗。隨著2030年目標迫近,各方關注點將從投資規模轉向實際產能與在地化成效。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