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標題:台鐵桃園新站驚現7500㎡古跡遺址 文資審議恐延宕通車時程
引言:今日市場焦點聚焦於台鐵桃園新站工程重大突破,考古團隊發現面積達7500平方米的清代與日據時期鐵道遺構,這項發現不僅可能影響2033年通車時程,更凸顯文資保存與基礎建設的衝突。工程進度能否如期完成,將成為觀察政府跨部門協調能力的關鍵。
古跡遺址發現與文資審議程序
桃園鐵路地下化工程自2020年起便因G07站發現訊塘埔文化遺址而延宕,如今新站區又出土相同文資,顯示該區域歷史價值之深。鐵道局於2月24日啟動發掘程序,目前正辦理文資審議,預計2024年7月完成。此過程需依《文化資產保存法》進行遺址保存、活化计划,可能延宕工程進度。
工程進度卡關與部門協調困境
捷運綠線G07站已進入收尾階段,但鐵道局因文資審議未完成,導致共構區施工受阻。捷工局質疑鐵道局工程進度過慢,若等審議完成再啟動,恐影響通車時程。此事件反映政府重大建設項目常面臨的困境:如何在歷史保存與公共建設間取得平衡。
未來展望:文資保存與工程進度的平衡之道
桃園車站興建涉及跨部門協調,需落實「先保存、再建設」原則。若文資審議能加速推動,或可採分區施工方式降低影響。未來觀察重點在於行政院能否建立更高效的協調機制,同時確保文化資產不因建設而遭遺失。
結論:古跡遺址的發現雖造成工程延宕,卻也為台灣鐵路建設注入歷史深度。如何在保存文化資產與推進公共建設間取得平衡,不僅考驗政府執行力,更將成為台灣基礎建設永續發展的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