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AI衝刺遇電力考驗:綠電進度、電價爭議與前瞻能源戰略
【今日市場焦點】台灣在AI產業布局聲勢鵲起之際,卻面臨電力供給的嚴峻考驗。賴清德總統在產業座談會上宣示2032年可穩定供電,但新北市長侯友宜警告夏季備載容量不足,加上再生能源進度與核電政策的爭議,揭開台灣能源戰略深層的矛盾與挑戰。
台灣AI發展的電力缺口:數據背後的隱憂
根據台電估算,台灣年用電量成長率達2.8%,至2033年將增加3成。然而再生能源占比僅2成,加上核電歸零,造成夏季電力備載容量頻頻未達15%的安全水位。產業界憂慮若不解決電力缺口,AI與資料中心的發展將如履薄冰。
- 2033年用電量成長3成,再生能源補足不足
- 夏季備載容量常低於安全水位
- 產業界預估AI電費佔用電量比重將持續攀升
綠電進度與政策挑戰
賴清德強調政府正推動風電、太陽能等新興科技發電,預期2032年可穩定供電。但實際執行面面臨成本與效率雙重考驗。張善政指出,桃園去年4、5月即發生20起停電,反映老舊電網問題,而補貼政策被質疑無法解決根本困境。
「台灣迫切需要的是穩健能源戰略,而非依賴補貼掩飾問題。」桃園市長張善政的呼籲,凸顯政策設計與實務落差的矛盾。
電價穩定與產業成本壓力
面對國際貿易摩擦與匯率波動,產業界更憂慮電價上揚衝擊競爭力。牛煦庭批評政府「把電價穩定問題政治化」,而葛如鈞則質疑當前補貼政策只是掩護能源結構失衡的權宜之計。
賴清德提出的「2032年穩定供電」目標,是否能平衡產業需求與環境永續,成為觀察台灣能源政策的關鍵指標。
能源戰略的分歧與未來路徑
從核電歸零到綠電推進,台灣能源政策陷入「進與退」的拉鋸。藍營主張延役核電廠以補足電力缺口,綠營則堅持加速轉型。張善政提出的「智慧電網建設」與「跨區電力調度」,則點出解決電力危機的另一條路徑。
結語:台灣在AI衝刺的同時,必須面對能源結構的深層轉型。無論政策走向何方,電力供給的穩定性,將直接牽動產業競爭力與社會經濟韌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