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水泥業能否在國際減碳浪潮中逆轉命運?

台泥領航低碳建材革命 全球首創標準引發產業思考

全球首個水泥低碳評等標準問世,台泥獨佔鰲頭打破產業瓶頸,展現台灣建材業轉型契機。

全球首創低碳評等標準 台泥雙達標引國際關注

全球水泥及混凝土協會GCCA近日發布「低碳水泥」與「低碳混凝土」評等標準,這項創新制度標誌著建材產業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。台泥作為台灣唯一同時符合兩大標準的廠商,其卜特蘭石灰石水泥及混凝土產品不僅在台灣本地取得認證,更於中國、土耳其、葡萄牙等地的生產線全面達標,展現跨國減碳實力。

此標準透過量化評估水泥製程的碳排放數據,為全球建材業提供明確減碳路徑。台媽指出,全球各地皆以生產「當地最低碳水泥」為目標,然而台灣仍因法令限制,目前仍是集團內碳排最高的地區,凸顯台灣產業轉型的迫切性。

台灣水泥法規落後 企業減碳遭制度束縛

台泥董事長張安平揭露,水泥生產過程約65%碳排放來自碳酸鈣分解,而歐洲標準允許熟料比例低至20%,添加物高達80%。然而台灣仍沿用50年前法規,過度依賴熟料比例管制,反而限制企業採用創新減碳技術。

此現象反映台灣產業政策與國際趨勢的落差。面對GCCA標準,台灣企業即使積極減碳,也僅能達到最基礎F等級。這顯示現行制度不僅未能鼓勵創新,更可能讓本土廠商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。

政策改革呼籲響應 台泥提三大轉型建議

面對國際減碳壓力,台泥提出三大政策改革建議:首先強調建立台灣版碳交易制度(ETS)與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,避免本土企業因減碳而面臨不公平競爭;其次建議鬆綁影響減碳的法規束縛,加速替代燃料與低碳技術應用;最後倡議透過公共工程採購引導市場需求,以龐大採購量帶動產業轉型。

這項倡議不僅針對水泥產業,更牽動整個營建鏈條的綠色轉型。若能落實這些政策,將可創造低碳建材市場規模,同時提升台灣製造的國際競爭力。

產業轉型關鍵時刻 政策與技術雙軌並進

台泥的突破不僅是技術成就,更凸顯台灣產業轉型的制度性挑戰。國際低碳標準的落實,需要配套政策支援與市場機制的同時進步。未來觀察重點在於,政府是否能快速調整法規落後現狀,同時建立公平的碳競價環境。

產業界應把握這波國際減碳趨勢,透過技術創新與制度合作,將低碳轉型轉化為競爭優勢。唯有政策與技術雙軌並進,台灣建材業才能在國際減碳戰場中站穩腳步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